文/負能量釋放 大島健一
這句話,用在我們催眠這一行最適合不過。
因為學習催眠之後,你會發現——無論是手法、建議指令,還是面對不同個案的處理方式,其實沒有固定的規則可以照本宣科。
自從接觸催眠以來,我變得很喜歡研究。研究大腦、研究指令、研究案例。但或許因為個性的關係,即使我熱愛催眠,也常常懷疑:
懷疑工具、懷疑自己的技術、懷疑老師們的教導,甚至懷疑個案的反饋。
也正因為這些懷疑,我才更想追根究底去探索。
研究催眠與腦科學的連結,研究各國的法律與規範,研究不同老師的經驗分享,甚至研究世界各地的學會與協會,看看他們如何理解與教導催眠。
心理學有明確的派系區分:心理動力、行為主義、認知、人本…等。
但催眠卻不同,它更像是在「實務應用」中不斷演進,派系多元而鬆散,往往是依照人物、技法、歷史脈絡去劃分:
- 歷史根源:巴黎學派(Charcot)、南錫學派(Bernheim),影響了傳統催眠與艾瑞克森催眠。
- 20世紀主流:傳統派、艾瑞克森派。
- 現代延伸:認知行為催眠、解決焦點催眠、催眠分析。
- 技術/應用:自我催眠、回溯催眠、靈性/超個人催眠。
所以,我認為催眠並不是「跟哪個協會就屬於哪一派」,而是要追根究底去理解它的歷史與脈絡。
每個協會都有強項與觀點,沒有誰才是最正統。證照,更多是一種國際間對協會與催眠師的認同。
剛開始接觸催眠時,我也以為只要「合法」就足夠了。
後來真正拿到第一張國際證照時,我才明白那背後的價值——它不只是一張紙,而是一扇窗,一個能讓我看見世界的通道。
透過這張證照,我能讀到不同國家催眠師的案例,參加各式國際會議,甚至和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同行交流。
那些經驗讓我看到:同樣是催眠,在世界不同角落,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理解與應用方式。
所以我常提醒自己:
- 法律,保障的是「能不能做」。
- 證照,則代表「專業如何被看見」。
我特別喜歡 IACT,不只是因為它在多國受到認可,更因為每個月的會刊都收錄來自二十幾個國家的案例與方法分享。
每次閱讀,都像打開一扇窗,讓我持續吸收新知,也保持與世界的連結。
我對自己的要求很簡單:
絕不故步自封,也不要當井底之蛙。要不斷學習、不斷更新,去理解世界各地對催眠的態度與觀點,讓自己始終與時俱進。
備註:催眠發展脈絡解析
一、歷史根源
1. 巴黎學派(Charcot, 1825–1893)
- 主張催眠是一種「神經病理學現象」,特別是與癔症(hysteria)有關
- 認為只有某些體質(尤其是癔症患者)的人才會進入催眠
- 在他的體系裡,催眠被視為「病理性的特殊狀態」,不普遍存在於所有人身上
- 重點:催眠=醫學上的異常狀態
2. 南錫學派(Bernheim, 1837–1919)
- 主張「暗示」才是催眠的核心,而不是病理
- 認為任何人都可能被催眠,只要接受暗示即可
- 推翻「只有病人能被催眠」的觀點,讓催眠普及化
- 重點:催眠=暗示+心理作用
Freud 早期接觸這兩派,但他後來走向精神分析,也讓催眠間接影響心理治療的發展
二、20世紀主流兩大派
1. 傳統派催眠
- 延續南錫學派的暗示重視
- 特徵:直接命令式語言(如「你會覺得手臂越來越重」)
- 應用:舞台催眠、戒菸減重、醫療止痛
- 優勢:快速、效果明顯
- 缺點:生硬,可能引發抗拒
2. 艾瑞克森派催眠
- 間接暗示、隱喻、故事、對話
- 核心:每個人都有潛意識資源,催眠只是喚醒與引導
- 語言特點:模糊、開放、比喻
- 優勢:柔和、自然、不易抗拒
- 缺點:技巧複雜,難標準化
三、現代延伸流派
1. 認知行為催眠(CBH)
- 催眠 + 認知行為療法(CBT)
- 應用:焦慮、憂鬱、恐懼、疼痛管理
- 特點:結構化、科學實證支持高,醫療界接受度高
2. 解決焦點催眠
- 與解決焦點短期治療結合
- 重點:找到解方與資源,而非分析問題
- 應用:短期諮詢、企業教練、行為改變
3. 催眠分析
- 催眠 + 精神分析
- 常用於回溯童年、探索潛意識衝突
四、技術 / 應用取向
1. 自我催眠
- 自我引導進入催眠
- 常用於壓力釋放、專注力、睡眠改善
- 與正念、冥想近親
2. 回溯催眠
- 回到過去某個時間點重新體驗
- 可療癒創傷,也可能用於前世回溯
3. 靈性 / 超個人催眠
- 超越個人心理層面,探索靈性、集體潛意識
- 前世今生探索、靈魂旅程、臨終安寧
📌脈絡整理一句話
- Charcot → 催眠是病態
- Bernheim → 催眠是暗示
- 傳統派 → 命令式
- 艾瑞克森派 → 故事與隱喻
- 現代延伸 → 與心理治療整合
- 技術取向 → 自我、回溯、靈性應用
加入百young生活,讓你心情每天更young!
More Stories
阿墨老師易經占卜生肖運勢大解密08.18~08.24
法律教室|網路戀情詐騙橫行 一不小心變呆頭
法律教室|提款卡不要亂借 小心變成詐欺共犯